太極,太極拳,太極班,陳式太極


太極拳學習筆記
 

八、發勁

 

純陰無陽是軟手,純陽無陰是硬手,一陰九陽根頭棍,二陰八陽是散手,三陰七陽猶覺硬,四陰六陽類好手,惟有五陽并五陰,陰陽無偏稱妙手,妙手一運一太極,跡象化完歸烏有。

 

<陳氏太極拳圖說、總論發明(陳鑫)>

 

2006/04/25-2006/11/15

老師教完形架,閒時便示範忽雷架發勁,讓我們對勁架增加認識。但是,對於一些新加入的師兄弟,則由辜師兄帶領眾人練忽雷初架。如此新舊兩批師兄毗鄰,各佔一方練拳,剎是好看。

 

 

2007/01/31

今天,老師初次講解第五層勁架的功法。其中,老師亦仔細講解內氣導引,使我有初聞大道,喜不自勝之感!

 

起式:雙手先置身體中線丹田位置,然後輕輕發勁一分。老師說,發完勁之後要停一停,跟著雙手領上,不用刻意做,老師說我們發完勁,停下來也不緊要,一定要每一下都仔細去做。這時,用掤勁,提手,雙手微微一領,跟著小臂外開,腕旋,雙手再合到面門,肩掙腕一鬆,全身一同向下沉,身和臀部都要同時一沉,氣沉丹田。此式為引地氣上升,采天氣下降,天人自然合一。

 

金剛搗碓:老師說,這一式雙手要掤上去身體的左上方,然後一捋(履)去到自己的右上方,一樣要求肩掙腕鬆活;然後身體一沉,連臀部都要沉在右腳上。這裏要強調,肩掙腕、身法和臀部要同一時間去做。不能手沉掙不沉,或者臀不沉。如此一沉,然後身體重心由右腳過左腳,過到身體的左前方。左手上撩旋腕,右手一握拳,拳頭遞上高過左掌,起膝頂,然後右腳右手同時向下沉,微微震腳,氣機也沉回丹田。

 

攬扎衣:老師說一開始要走一個小襠勁,兩個臀部的勁要配合,重心由右到左走一個小圈,然後輕輕發勁向下抖,左腳向左踏一步,身體右方繼續下沉,重心由右方移到左方,右手手指領身體上升,右手向右一拉,拉到身體右上方,身體重心亦同時由左拉至右,然後全身鬆沉,下沉時雙手分開,右手鬆肩沉掙,左手置丹田處,再次氣沉丹田。

 

 

 

合手:這時開始合手。首先旋右腕,左手小臂向左外開,左腕鏍旋,雙手要一起動,左手領高到左上方,雙手慢慢成拉開狀,右手不動,然後左手合壟右手,雙手一同鬆沉,身體重心也同時沉在馬步的右腳上,走個小襠勁,雙手分開小臂外開,左右領到上方,發勁一抖,一鬆,手腕落,雙手合到身體的右下方位置。

 

單鞭:承上式,臀部肩掙鬆沉,手腕落,雙手領上,鬆肩沉掙,右手執勾手,左手拉個弓箭,慢慢拉去左邊,最後鬆肩沉掙。

 

第二金剛搗碓:單鞭之後,肩掙一鬆,氣一調,雙手掤到身體的左上方,然後雙手一捋,鬆肩沉掙,左手手腕旋開,準備由下向上撩,身體重心下降,全身鬆沉,然後右拳提起,右拳落右震腳,是為第二金剛搗碓。

 

 

老師反覆強調,形架一般都是這幾個要點,要鬆肩沉掙,那是要和臀部是配合的才算數,又要同時配合身法。就這樣,圈一轉便轉到出來勁來,這叫做「換勁」。

 

另外,老師特別提及金剛搗碓,臀部的旋法重點在於手落腳落的同步性。我們也應特別要注意發完勁之後要鬆肩沉掙。之後,老師又帶著大家試試這個鬆肩沉掙的練法。老師說什麼樣的發力都是由這個鬆肩沉掙來完成的。

 

原來這個鬆肩沉掙真是一個大學問!雙手一鬆,掙向下沉,又要配合臀部,不可以太高。掙位如果太高便架起了雙手,所以掙的高度要適當。猶其是金剛搗碓,我們要先做臀部,向左下方走一個圈,記著我們的手都是走這個方向的圈,然後鬆肩沉掙,跟著臀部沉落去,準備之後再領上,所以不好沉得太低,身體重心沉得太低便會鎖氣。總之記著手一拉開,便要鬆肩沉掙。手拉開的動作完了,肩掙便要鬆下來,臀部也要沉下來。這樣,氣便跟著調了下去,基本上每一下都是肩掙鬆沉變換,所以手要有高低,掙也要有高低。老師再三要求大家留意,任何一個動作,只要身一起,掙便跟著起,股肱便要領上,手提起,便一定要起到面門然後肩掙一鬆沉,手放下去,氣的感覺便出來了。

 

換句話說,打拳時的氣感,是由鬆肩沉肘而來的,上下相隨,連帶臀部都要同時下沉,左右換勁時要做到臀部的肌肉也在運動,因為重心坐得低,換勁時便要依靠開大馬步才成,這便在不知不覺間增進了腳力和功力了。難怪老師經常說,忽雷最容易長功的,真的一字不假。

 

 

2007/12/19

由於學習勁架,各位師兄弟需要多一些空間才成。老師宣佈下星期開始,大家由大學逸夫校園的李作權大道平台轉到九龍公園練習。希望地方大一點,大家一齊操拳時會輕鬆點。

 

這次臨別依依,大師兄練了一趟老架一、二路,蓮師姐練形架,輝師兄練勁架讓我錄影下來作紀念。一時間,陳氏太極拳剛柔交錯的美感在浸大李作權大道上全部展現了出來。我頓然感到能和諸位賢者一同學拳練拳,真是人生一大快事。

 

 

2008/04/30

辜師兄今次由廣州歸隊。雖然只是隨意練練拳,搓搓腳,卻讓我見識到形架鬆柔竟可達到如斯境界,使我明白形架一個更深的層次。我估計這種鬆活的練拳方法,應該是上一次師兄随老師到陳家溝跟随師公深造拳法時學會的。這種練法,該不會就是超過了第五層功法,進入第六層功夫,「六骨節」中所提到的把纏絲勁練到鑽入去骨節的練法吧?

 

 

2008/05/28

今天伍師兄來到大學校園和我們一起練習。他見到我練拳,照常會指點一下我缺失的地方。師兄說,我的胯不夠沉,尤其是兩腳左右腳換重心(換勁)的時候,會出現跪膝和鴕背的情況。拳架不正確,縱練拳、亦徒然。跟著師兄給我解釋了一些拳架和發勁的關係,他說拳架不能硬蹦蹦,否則,四肢便不能發勁,手臂發勁猶如揮動一塊濕了水的布條,柔軟但不失力量,這個力量不是鈍剛猛的拙力,而是滲透力,是一種直入目標內部的力量。

 

我學著伍師兄揮動著手臂,嘗試揣摩攬扎衣的手刀是如何劈得「透」,總是不得要領。後來,師兄讓我伸出右手,嘗試劈出幾下「透」的手刀,擊在我的手掌上,幫我理解這個滲透力。一下、二下、三下,實在太痛,我請師兄停一停,讓我休息一下。雖然,最後我還未理解這個柔軟的力量,但我承諾伍師兄,一定會好好記著這一課的。

 

 

2008/07/24

今日老師繼續教勁架。我自忖功底不足,所以沒有全神貫注學習,真是慚愧呀!

 

老師說,勁架是自然出現的,不是把手腳猛烈錯動扭動,猛地呼氣,一下打出的便是發勁。鍛練形架,手足位置正確,拳架正確,內圈、外圈、身圈、手圈、腳圈、胯圈、背圈成形,打拳懂得丹田內轉,及後功夫小成,丹田漸有氣感,手足筋腱有力,躍躍欲試發勁,這個便是勁架的門檻,再向前一步便會進入和一般養生太極拳完全不同的層次。

 

最初由形架轉勁架,發勁不應追求「好勁」的樣子,可以輕輕發一下,應該先求發勁的意念和動作正確,因為發勁不是下下都用來打人的,有時都會發勁擒拿,發勁過了火,不但自己失了平衡,亦會為對方有機可乘,所以練勁架務必要以理解拳架的技擊含義為先。有了清淅的概念,發勁才有意義。

SHARE

 

                                                                                  righ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