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太極拳,太極班,陳式太極


陳照丕

陳照丕(1893一1972),字績甫,河南省焦作市溫縣陳家溝村人,陳氏太極拳第十代傳人。他所授弟子的代表有陳小旺、陳正雷、王西安、朱天才等。他品德高尚,誨人不倦,對推廣陳氏太極拳做出了巨大貢獻,深受國內外各界人士的崇拜,為陳氏太極拳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一代宗師。陳照丕理論造詣極深,積數十年之經驗,著有《陳氏太極拳匯宗》、《太極拳入門》、《陳氏太極拳圖解》、《陳氏太極拳理論十三篇》等書。

早年經歷

陳照丕自小跟父親陳登科、叔祖陳延熙、三叔陳發科練拳。1928年秋,北平同仁堂東家樂佑申和樂篤同兄弟二人,慕陳氏太極拳之名,托河南沁陽杜盛興到陳家溝聘請拳師,族人公推陳照丕前往。不久,陳照丕去南京授拳,兼任中央國術館名譽教授,推薦其三叔陳發科來京。陳氏太極拳由此在北京生根、傳播。

1938年南京淪陷,陳照丕曾返過家鄉,在地方抗日武裝範庭蘭的部隊裡教大刀。《溫縣志》記載:平時,陳照丕教授戰士們武術,訓練戰士們的近戰本領,尤其是大刀用法。作戰時,陳照丕親率敢死隊出生入死。

抗戰時期河南不少省級機關在洛陽,1940年,陳照丕又被好幾個單位請去洛陽教拳。兩年後,被黃河水利委員會的張含英(1949年後曾任水電部副部長)請到西安。張含英給陳照丕安排的職務是保管員,有工作,開工資,拳是業餘時間教。

一直到1948年,西安黃河水利委員會遷到開封。陳照丕隨著機關“參加了革命”,連人帶馬,全部被紅色政權接收了。陳照丕也就一直在開封工作,直到1958年回家探親。

回鄉傳藝

陳照丕回家一看,村里幾乎沒有人練拳,原來1941年,陳家溝遭蝗蟲災害,兩年絕收,人們吃草根、樹皮,為了活命,青壯年大多跑去西安逃荒要飯,“窮習文,富習武”,肚子都吃不飽,太極拳就完全衰敗了。

陳照丕心急如焚,向單位提出,要退休回家傳拳。管人事的干部告訴他,你現在回去,只能拿40%的工資,按新政策,再等三四個月,就可拿到60%。陳照丕說,你不給我錢我也要走,不能讓太極拳在陳家溝斷了。他退休工資才拿16塊錢。

傳承,是陳氏太極拳四百年的關鍵詞,而陳家溝的太極拳當年的確走到了斷裂邊緣。對陳家溝陳氏太極拳來說,1958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年份。這一年,陳氏太極拳第十代傳人陳照丕回到了村里。

陳照丕回家,馬上在家裡成立了一個練拳點,開始教太極。那時得有三十多個青年跟他學。陳照丕分文不取,教得很認真,他怕太極拳在陳家溝失傳了。人多了,他就給取了個名字,叫業餘體校。當時學拳的人有王西安、朱天才、陳小旺、陳正雷、陳德旺、王天寶……那時也不分陳姓、外姓,只要你願意學他就教。不過,溫縣的作家、太極拳研究者崔春冬的記憶是,陳照丕教拳時,村里人會自動在大門口設個崗哨,不許外村人入內。

文革遭遇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太極拳成了大毒草,陳家祠堂被拆,祖宗牌位被砸。74歲的陳照丕被抓到公社批鬥多次,1967年初春,老先生實在受不了,跳井自殺了,井水淺,沒淹死,又把他搶救上來。雖然被救起來,但是腳被井底的竹筒尖尖的斜茬刺穿。結果,陳照丕瘸了一年多。即便一隻腳不能挨地,膝蓋跪在凳子上,老先生還要講太極拳。從那時起,陳照丕把太極拳編成了語錄拳,一邊練一邊唱。

1969年,《人民日報》登了一條毛主席語錄:“凡能做到的,都要提倡。做體操,打球類,跑跑步,爬山,游泳,打太極拳及各種各樣的體育運動。”

陳照丕湊巧看到了這條消息,拿著報紙去找陳正雷:“小雷你看毛主席號召打太極拳了,打太極不犯法了!”

陳照丕不僅讓村里的年輕人繼續去練拳,一高興,還說要寫書。於是開始整理資料,“理論十三篇”就是從這時開始的。

1972年,濟南舉辦全國武術表演大會時,陳照丕已經臥病在床,最後只能由其族孫女陳愛英一個人去。也是這一年12月30日,陳照丕在溫縣醫院去世,享年80歲。

                                                                                  righ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