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太極拳,太極班,陳式太極


太極拳學習筆記

一、學拳

 

學太極拳不可不敬。不敬則外慢師友,內慢身體,心不歛束。如何能學藝?

<陳氏太極拳圖說凡例(陳鑫)>

 

2005/10/25

我和陳氏太極拳結緣在香港浸會大學。大學有幾位熱心推廣太極拳的同學開辦了一個名為「浸會大學陳家溝王圪壋村忽雷架拳會」,在李作權大道擺攤位招收會員。我剛巧經過,心裏都有一點想學太極拳練練身體,於是便報了名。沒想到一開始了便不能停下來。

 

我們的老師是周展程老師,年紀約廿四五歲,不像一般太極拳老師一見面便講武當山張三豐道長創立太極拳的傳說,他反而簡介一下自己的拳術來自河南省陳家溝王圪壋村陳慶雷老師,是陳慶雷老師的弟子,傳承忽雷架,功架有別於一般常見的陳氏太極拳老架和新架,是屬於陳氏太極的小架系統,由陳氏第十五世一代宗師陳清平老師經幾十年融會整合陳氏太極拳的內外功法而得出的精華。雖然我沒有聽過陳清平老師的大名,但感覺上有點像洪拳一代宗師黃飛鴻呀。後來,讀多了前輩們有關於陳氏太極拳發展的書籍,才知道陳清平老師繼承叔父陳有本老師的小架功法,將太極拳纏絲發勁的技法推上一個前無古人的新層次,是陳氏太極拳一個承先啟後的關鍵人物。

 

我是初學者,一切得由最基本的陳氏太極十八式開始。

 

一般的簡化太極拳以國家標準分八式、十六式、二十四式、四十二式比賽套路和四十八式,其中以二十四式最流行,全部以楊式、吳式和孫式太極為藍本編成,動作安詳,舒展大方。老師自謙說自己沒有練過國家套路,所以不懂介紹各種簡化太極的特點。剛巧有位師兄在大學的體育課學過二十四式,故老師請他當眾示範,讓大家開開眼界。

 

這位師兄演譯完二十四式之後,大家便談到坊間流行太極氣功十八式。這套太極氣功的動作,是參照了楊式太極的動作,以原地作運動為原則設計的,若果配合呼吸,舒筋活絡,健身效果一流。老師說,他也不懂得這個十八式,不過在陳家溝,人們練拳之前,有時會站樁。其實,太極拳裏任何一式都可用來站樁,所以整套拳本身就是一套活步樁功,全身運動,有點像十八式那樣。於是便請大家圍圈,由混元樁開始,到太極樁等共有六式,一式一式演練出來。大家跟著做,不知不覺已半小時,我也累到不得了。老師要求站樁,要坐中低馬,還要上下起伏,重心在左右腳換過不停,到最後太極樁,身體重心運轉,或左旋,或右旋,渾然成圓,對腳力的要求很嚴格。後來老師見我腳軟,便笑著說我可以換個高馬,或者停一停,坐下來休息一下,初學者無需要太勉強自己,體力不足勉強練下去,對身體反而無益,應該循序漸進才對。

 

接著,老師教一套陳氏太極十八式。這是陳家溝陳正雷老師編的版本,雖然只有十八式,但已包含了翻身跳躍、擺腳過頭、震腳等陳氏太極特有的動作在內,一起手,大家便知道這和一般的簡化太極拳有著不同的風格。後來上網找關於十八式的參考資料,發現陳正雷老師以十八式為基礎,擴充包含老架一、二路若干有代表性的招式,編成另一套綜合拳法(這套綜合拳法亦有以新架編成的版本),相比陳小旺老師所編的三十八式,自有另一番參考價值。

 

陳家溝自先祖陳卜便有十八般武藝代代相傳,至今計己歷二十世,有頭套拳至長拳共六套拳法,有技擊味度甚濃的二套砲捶、短打、攄手…以至三十六滾跌的八種散手,又有刀、劍、鎗、杆、棍、棒、春秋大刀,朴鐮等等共計十五種器械。近年,由經陳小旺和陳正雷兩位老師大力推廣,陳家溝武術的原貌才逐漸為世人了解。現在世傳的五大家太極拳,均由頭套拳演化出來,至於二套拳至長拳,在陳家溝也已逐漸失傳。此外,陳氏族人亦會將二套砲捶緊隨著頭套拳,一氣呵成整體練習,所以當我們欣賞陳小旺老師年青時的拳法演譯,不難發現,頭套拳打完最後金剛搗碓之後,乃是背向觀眾,然後立即開始二套砲捶的攬扎衣,到砲捶完成後,才面向觀眾收式。後來人們分開頭套拳和砲捶學習和練習,才將頭套拳編成面向觀眾收式。而其他派別的太極拳全都是嚴格要求面向觀眾收式,甚至在起式原地收式的,由此可知,在太極拳演化的過程中,這個和砲捶相接位的安排已逐漸消失。清末李瑞東老師精練楊氏太極,兼學諸家拳法後,意猶未盡,創太極五星捶,正好與陳家溝傳統練法暗合,想來亦非偶然。

SHARE

 

                                                                                  righ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