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太極拳,太極班,陳式太極


太極拳學習筆記
 

九、拳怕少壯、棍怕老郎

 

夫長器必短用,何則?長鎗架手易老,若不知短用之法,一發不中,或中不有喫緊處,被他短兵一入,收退不及,便為長所誤,即與赤手同矣。

 

<紀效新書、長兵短用說篇第十>

 

2008/07/02

蓮師姐太好人了,竟然在屯門一間即將結業的店子裏用特價幫我買了一枝六尺長的白蠟杆,由屯門帶來九龍公園給我。雖然在九龍公園沒有師兄弟學習大杆,但本著一股傻勁,我也請求老師教我十三大杆。

 

陳式太極大杆十三杆

 

1.    青龍出水(出,即是向前剌,扎杆)

2.    童子拜觀音(拜,即自己蹲身,大杆梢順勢上挑過頭)

3.    餓虎撲食(撲,即是向前進一大步,同時大杆梢由上向下劈,至腰高度停)

4.    攔路虎(攔,即是左手握緊大杆中段順時針外旋,右手握大杆尾段順著旋;

攔路虎分左攔、右攔和腰攔:第一左攔,杆梢向左下角欄;第二右攔,杆梢向右腰下欄;第三腰攔,杆梢向左逆時針轉過頭頂,再順勢從後向前斬腰,最後右手握把杆尾緊貼腰部,杆梢煞在右眼上角位置)

5.    斜披橫掃眉(掃,即是斬首;承上勢把大杆梢下調至頭高度,左手向內收,

右手向外推,丹田發力,大杆形成非常快的向後撗砍力。老師說,一般可以練三數下,才轉換下一式)

6.    井攔倒掛(井攔,拳經有井攔四平一式,即四平馬。掛,即是雙手握杆

一端來操控大杆,老師教我們坐四平大馬,用杆桿身在正面前,快速有力,向地下打。)

7.    中心入對(中心,即是胸口。承上式,雙手握杆一端,杆尾保持近地位置,

以腕力將杆梢向後向上擺至對手心口的高度。)

  1. 候鳥入巢(入巢,即是入喉。承上一式,由四平馬轉下蹲,跟著進一步,

杆梢直取咽喉。)

  1. 面纏背崩(這裏望文生義。面纏,即右手握杆尾,左手握杆中段作為支點,

右手用力攪轉,使杆梢尖繞動成順時針立體圓錐,圈高不過尾,低不過胯;背崩,即右手快速有力抽拉,左手作為支點的制動要突然而穩定,製造杆梢向左背面橫崩啄擊。不過,我見眾師兄弟的練法有所不同,似乎是先來一個左面前由上而下的立崩杆,然後才來一個背纏。先纏後崩可以是先絞去對手的兵刃,然後突施啄擊對手身體。而先崩後纏則可以是先重手擊落對手的兵刃,然後絞杆制住對手頸項。老師說,先後次序不同並不重要,重點是一纏一崩,一守一攻的意識不能錯失。

 

跟著是拖杆敗走三步。拖杆,即是將大杆梢指向地,杆桿置於身後,拖杆隨步前進。三步,依次序是,先提右腳向右踏一步,然後提左腳繼續向前踏一步,最後是提右腳、震右腳、開左腳成馬步,大杆梢凌空劈下至腰水平位置。)

10.   黃龍三攪水(攪,即絞杆過頭。三步向右後退,大杆逆時針絞,每次杆梢

升至一圈的最高點,便收左腳,雙腳平排下蹲。)

11.   面披背崩(承上一式,先背崩,後面披。披,即大杆凌空劈下至腰水平位

置煞停。)

12.   白猿拖槍(先把大杆打橫提升至胸口水平,開四平馬,左手半扣著杆身,

右手緊握著杆尾,由左向右大力拉動大杆三數下,大杆全程保持胸口的高度,右手送大杆向左,腰微向左轉,應以不過身體左膝線為準。)

  1. 懷中抱月(收勢,收左腳雙腳立正,同時以左手握杆,左身前畫半月把大杆

插在身體的右邊,最後左手拳尾和右手拳眼合,完成收勢。)

 

練完十三杆,老師繼續教搓腳。我經過比賽之後,似乎對搓腳明白了多一點。這個搓腳不是刻意練出來的功夫。若果刻意去練搓腳,便會出現各種老師指出來的毛病。我漸漸覺得,搓腳其實是全身開合發勁的副產品。

 

例如,以老架式由兩臂發捋(履)勁,平時會不自覺以十趾抓地固定身形,站穩馬步輔助發力。所謂力從地起,便是這樣。十三杆所練的抖勁,亦是借地力,用丹田發勁。不過,一旦以十趾抓地,腰馬便會撐得崩緊,下盤有欠靈活。忽雷架能夠靈巧,是因為陳清平祖師創出了搓腳的方法,把全身開合發勁的餘力和對手來犯的勁力全卸在地面上,一捋一搓腳,猶如踏在滑板上,雖然面對驚濤駭浪來襲,也能如履平地。所以搓腳是被動的,一旦主動搓腳便會扭腰錯腰扭膝,老師說,如此錯練下去會膝頭痛的。

 

其他派別的太極拳都沒有提到有搓腳的功夫,我想,搓腳大概可以作為忽雷架的標記。若以搓腳的卸力功夫來品評忽雷架學人功夫的深淺,似乎也是恰當的。

 

 

2008/07/09

老師教我十三杆,主要練丹田抖勁和肩臂力。因為白蠟杆有很大的彈性(是彈琴的彈,不是彈弓的彈),故此要求丹田發勁一抖來控制大杆的動作。老師說,忽雷架有所謂一招、二圈、三身轉、四分、五勁、六骨節…當中十分注重抖勁,故此借十三杆來鍛練忽雷架第五層---「勁架」所需要的勁力,是十分適合的。

 

嘉誠師兄和家慧師姐一早已經跟老師在屯門學過了十三杆,所以當我練了一兩趟之後,手臂軟下來了,他們便會借了那枝白蠟杆去操練一下。嘉誠師兄說他自己那枝白蠟杆有九尺長(痴線!我是沒可能舞得動的…),操練時更費力更累。家慧師姐用的都是六尺杆,不過杆身比較硬,試過了我剛用的那條杆後,決定再買一條彈性比較好的來練習。

 

回家後,我想在網上找一些十三杆的資料溫習一下,原來是沒有的。不過卻發現有另一個版本的十三杆譜,抄錄如下作一比較,發覺少了面纏背崩和白猿拖槍兩式,不過亦無傷大雅。老師所授十三杆內容豐富,雖名為十三杆,實則何止此數?老師說,纏字訣實則是黏杆,一定要二人對練才明白,不過九龍公園只得我一人練十三杆,看來是無緣學習到纏字訣的精粹了,實在可惜呀…

 

另一個版本的陳式太極十三杆

 

第一招          青龍出水

第二招          童子拜觀音

第三招          餓虎撲食

第四招          攔路虎

第五招          腰攔槍

第六招          斜披橫掃眉

第七招          井攔倒挂

第八招          中心入碓

第九招          俊鳥入巢

第十招          面披背崩

第十一招        拖杆

第十二招        黃龍三攪水

第十三招        收回懷中抱月勢

 

 

2008/07/16

在暑假,我有時會早到,自己練習一下,工多藝熟嘛。

 

今日伍師兄和老師一同由灣仔過來九龍公園看我們練拳。伍師兄離遠望見我練大杆,便舉手示意和我打招呼。他用大杆演練了一次,起初我以為他故意放慢了速度給我看清楚,後來才發現伍師兄不是故意放慢,不過真是讓我看清楚,一下一下抖勁連續發放出來,絲毫沒有貪快來掩飾勁力不足。杆身抖得圓才算貨真價實,不論是欄(後抖)、拿(前抖)、扎(前剌),都沒有用震腳來幫助發力,而是步履輕盈如貓行,踏穩腳步後才丹田發勁。一般用丹田發勁一下半下是沒問題的,不過要連續發勁打出全套十三杆,招招都包含欄、拿、扎…等技法,條理分明,便是十分困難的事情!

 

伍師兄見我練十三杆,剛剛練到「井攔倒掛」和「中心入對」兩式,便示範了老師以前在屯門也教過的另一種演譯:承著斜披橫掃眉,向後躍一步,左手手心向下,右手手心向上握著大杆,用杆桿身在右側面快速有力,向地下打,然後右手握著杆尾保持近地位置,以左前臂力將杆梢向後向上擺至對手心口的高度。

 

我也打醒精神多練了兩趟,不過未回到家,兩條手臂,手筋已痛得半死了…

SHARE

 

                                                                                  right; right;